首頁 | 找醫院 | 找醫生 | 查疾病 | 在線咨詢 | 百科 | 資訊 | 電話咨詢 | 疾病庫 | 專家訪談 | 經驗分享

王學廉醫生個人網站

已通過求醫網 職業醫生資格認證
當前位置: 求醫網 > 王學廉大夫個人網站 > 王教授主刀扭轉痙攣手術過程

王教授主刀扭轉痙攣手術過程

時間: 2013-11-28 01:55   來源: 求醫網

  扭轉痙攣的病因:部分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是9號染色體長臂(9q34)DYT1基因突變所致。由于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造成的扭轉痙攣,則基因位于常染色體14q。特發性扭轉痙攣病因不明,多為散發,少數有家族遺傳史。癥狀性扭轉痙攣見于累及基底核的各種疾病,如感染(腦炎后),肝豆狀核變性,中毒,代謝障礙(基底核鈣化,大腦類脂質沉積),外傷和腫瘤等。

  以下是王教授主刀扭轉痙攣手術一例,供參考。

  扭轉痙攣患者入院首次病程記錄

  患者劉軍(化名),男,23歲,主因“頭頸部不自主扭轉23年”于2011-09-05入院。

  病例特點:1.患者23歲男性:2.患者出生后抬頭無力,并逐漸出現頭向右偏,7歲時才開始行走,行走欠靈活,頸部扭轉,主要向右側不自主轉動,生長過程中癥狀逐漸加重。曾在當地醫院診治無效,具體不詳。為求進一步診治,遂來我院,門診以“扭轉痙攣”收入我科。

  初步診斷:扭轉痙攣。

  診斷依據:1、頭向右側扭轉23年;2、查體:意識清楚。自主體位,查體合作。頭向右偏。頸抵抗明顯。轉頭、聳肩正常。雙上肢肌力V級,雙下肢肌力V級,肌張力增高。雙側踝關節活動僵硬。

  鑒別診斷:1、小腦退行性病變:主要表現為共濟運動障礙,且隨年齡增長而加劇,顱腦MRI檢查可證實,該患者不符合。

  扭轉痙攣患者手術當日記錄 術者:王主任醫師 日期:2011-09-13

  患者今日上午在全麻下行副神經脊髓根離斷術。全麻成功后,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依次切開皮膚、皮下、闊筋膜、肌肉、骨膜至枕骨及頸1、2、3椎板,咬骨鉗咬除環椎后弓、頸1、2、3棘突及椎板,骨蠟止血,分離周圍脂肪組織,見硬腦膜,懸吊后縱型切開硬腦膜和硬脊膜,分離可見副神經延髓支,頸1、2、3支,分別離斷右側約5096,左側離斷約30%。

  檢查無活動性出血,生理鹽水沖洗創面,敞開部分硬腦膜未縫合,逐層嚴密關閉肌肉、皮下、皮膚,完成手術。術中患者血壓及呼吸平穩,手術操作順利。術后全麻未醒,自主呼吸恢復后進神經外科監護室。頸部帶頸托吲定。

  扭轉痙攣患者術后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術后第一天,患者自訴頭痛,無惡心、嘔吐。神志清楚,精神可。頸托外固定良好,頸枕部切口包扎良好,敷料清潔,無滲血、滲液。患者自述雙上肢及肩胛部疼痛明顯。

  王主任醫師查房后指示:患者術后一般情況可,繼續給予止血、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

  術后第二天,患者自訴頭痛減輕,無惡心、嘔吐。神志清楚。頸托外固定良好,頸枕部切口包扎良好,敷料清潔,無滲血、滲液。患者自述雙上肢及肩胛部疼痛減輕。

  李楠主治醫師查房后指示:患者術后一般情況可,繼續給予止血、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

  扭轉痙攣患者術后高級醫師查房記錄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頭部基本擺正,無明顯偏移。查體:意識清楚,精神可,飲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肢體運動、感覺無明顯異常,未訴明顯不適。已換藥,見手術切口愈合良好。

  王主任醫師查房指示: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病情平穩,可予以出院。

  扭轉痙攣患者劉軍出院后的情況記錄:劉軍出院后的多次電話回訪時,家人述,自手術后,劉軍的身體恢復良好,頭部端正,未出現扭轉,偏移,生活很好。

  【疾病小知識】扭轉痙攣**癥狀大多是一側下肢的輕度運動障礙,足呈內翻趾曲,行走時足跟不能著地,緩慢持續的不自主扭轉性運動以軀干和肢體近端為最嚴重,引起脊柱前凸和骨盆傾斜,不自主運動累及頸項和肩胛帶肌時,出現斜頸;累及面肌和咽喉部肌肉時,引起面肌痙攣和夠音困難。

分享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