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強直性脊柱炎
時間:2012-08-01 09:59來源:求醫網
強直性脊柱炎(Anky losing spondy litis,)又名類風濕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類風濕中心型等,現統稱強脊炎,(簡稱AS)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炎性疾病,該病先侵犯雙側骶骼關節,然后隨著病情發展,逐漸累及腰、胸、頸椎出現小關節間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松破壞,韌帶骨化,終至脊柱強直或固化駝背,甚至喪失勞動能力,其病變部位主要在骶骼關節、脊柱、脊柱旁軟組織。病理改變為椎間盤纖維環和纖維環附近結締組織的骨化、椎間關節滑膜的炎癥和增生,最后骨橋形成。 發病者多為16-30歲的男性,男女之比為10:1,和遺傳有關。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b27(hla-b27)陽性率為95%。早期臨床表現呈轉移性、上行性腰背疼痛,以下腰痛最多見,伴有困倦乏力,消瘦氣短、貧血狀,少數可伴有低燒,以及晨僵,夜間翻身困難,起床費力或活動受限,一種姿勢保持長久癥狀明顯,此時常被忽視為腰肌勞損等其他疾病,常常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數月或數年后可出現持續性疼痛,晨起和工作一天后癥狀較重,天氣寒冷和潮濕時癥狀可惡化。可遷延10-20年。有些病人還出現虹膜炎、全身疲勞不適、厭食、體重減輕和低熱等癥狀。晚期病人短時間內形成駝背畸形,關節強直,X線片中發現脊柱已形成竹節樣改變,可見脊柱僵硬,腰脊彎曲而致殘疾。少數病人臥床癱瘓甚至死亡。
強直性脊柱炎是指一種原因尚不很明確的、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造成彎腰活動障礙,并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腎等多個器官的損害。長期以來由于對該病的認識不足,曾被認為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特殊類型。教科書上曾錯誤的把這種病描述為類風濕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或類風濕中心型等。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已肯定強直性脊柱炎是完全不同于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獨立的疾病。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強直性脊柱炎并不是一種少見的疾病。
早在幾千年前古埃及人的骨骼中就發現有強直性脊柱炎的證據。1949年國外學者估計本病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約0.5%,最近通過與國際抗風濕病聯盟合作調查,確認我國強直性脊柱病的發病率約為0.3%。如果以這個比例計算,我國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有400萬以上。強直性脊柱炎以年輕男性多見,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20歲左右是發病的高峰年齡.1982年我國第一次風濕病專題學術會議肯定了強直性脊柱炎這一國際統一的命名。類風濕脊柱炎和中樞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診斷名稱均已停止使用。